2025-006、固定总价的“半拉子”工程结算常用三种鉴定方法分析 (原创 季更新工作室)

位置:首页 / 工程计价文件 / 计价在线答疑探讨

计价在线答疑探讨 Admin 2024-12-31 08:04:53 7753

固定总价的半拉子工程结算常用三种鉴定方法分析

原创 季更新工作室

在当下的建筑工程领域,固定总价合同的应用愈发普遍,特别是随着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广泛推广,众多合同纷纷采用固定总价的形式。这类合同在正常竣工时,依总价进行结算,操作相对简便。然而,一旦工程未能按预期顺利竣工,沦为半拉子工程,如何准确结算已完工程的造价,便成为了行业内备受瞩目的焦点问题,同时也给司法鉴定机构带来了极具争议性的鉴定难题。

就目前的司法实践而言,针对固定总价半拉子工程的造价鉴定,主要存在三种常见的计算思路。

其一为正向计算方法,此方法着重于对已实际完成的工程部分进行精准核算。它依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详细资料,如材料采购清单、施工日志、现场签证等,对已实施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像基础建设、主体结构施工、设备安装等环节,逐一进行量化统计与合理计价,从而确定已完工程的实际造价。

其二是反向计算思路,其独特之处在于从固定总价合同中的未完成部分入手。通过严谨评估未施工项目的预期造价,结合合同的总价金额,反向推算出已完工程的价款。

最后一种是按比例折算的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工程形象进度与造价投入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核算已完工程部分在整体工程中所占的比例,再乘以合同约定的固定总价,以此来确定已完工程的大致造价。比如,当工程完成了一半的工程量时,便以固定总价的一半作为已完工程的造价参考值。

这三种计算思路在不同的工程情境中各有优劣,其应用也常常引发各方的讨论与争议,而如何选择最为合适、精准的鉴定方法,依然是摆在司法实践与工程结算领域的关键课题,亟待进一步的探索与规范,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建筑工程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今天就借此文,对三种鉴定方法进行逐一分析:

一、正向计算

正向计算,乃是紧密围绕已完成工程的实际状况展开,凭借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资源投入以及已完工的工作量进行精准结算。此方法的精髓在于对已实施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展开详尽的量化分析与精确计价。从逻辑脉络来看,它高度尊重工程建设中实际发生的物理进展以及资源的实际消耗情况,通过对诸如已完成的土方开挖、基础混凝土浇筑、主体结构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具体项目进行一丝不苟的核算,从而明确其对应的合理造价。

以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的半拉子工程为例,该工程合同约定固定总价为 8000 万元。施工过程中,已完成了大规模的地下室基础施工,包括数千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大量的钢筋绑扎以及复杂的深基坑支护工程;地上部分完成了部分主体框架结构搭建,涉及多层楼的柱、梁、板施工,同时完成了部分水电管线的预埋工作。在正向计算时,鉴定机构仔细查阅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包括详细的材料采购清单及发票,精确统计出钢筋用量为 1500 吨、水泥用量 8000 吨等,结合施工期间的市场价格信息,确定材料成本;同时,依据施工日志和现场考勤记录,统计出人工工时,按照当地建筑行业的人工工资标准核算人工费用;再加上机械租赁费用、现场管理费等各项开支,并依据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如对于某些复杂施工工艺的额外费用约定,最终确定已完成部分的工程造价为 3500 万元。

这种方法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够极为精确地反映已投入资源的实际成本,对于那些工程进展脉络清晰、施工资料完整且详实的项目而言,能够提供确凿且极具说服力的结算依据,切实保障承包方已完工程部分应得的合理报酬,深刻体现按劳分配、按实际投入结算的公平公正原则。

然而,正向计算对施工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倘若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单存在遗漏、材料采购记录残缺不全、施工日志模糊不清或者存在伪造篡改等瑕疵,都将对已完工程量与造价的准确核算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工程变更情形时,如何精准无误地区分变更部分的合理计价与原合同固定总价部分的界限,对鉴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严峻挑战,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争议与误差。

二、反向计算

反向计算则另辟蹊径,从固定总价合同的未完成部分切入,通过严谨确定未施工项目的造价,进而反推出已完工程的价款。此方法基于合同总价的完整性预设,将整个工程项目视为一个有机统一、价值连贯的整体。

例如:在一个高档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中,合同约定固定总价为 1.2 亿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发包方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停滞,形成半拉子工程。此时,未完成的工程包括部分房屋的室内精装修工程,如墙面涂料、地面瓷砖铺设、厨卫设施安装等尚未开展;小区的绿化景观工程、部分道路的沥青铺设以及一些附属配套设施,如小区大门、物业管理用房的建设等也处于未施工状态。鉴定机构依据市场上同类装修材料的价格、绿化景观工程的造价标准以及附属设施的建设成本,并结合合同中对于未施工项目的计价约定,估算出未完成部分的造价约为 4000 万元。那么,通过反向计算,已完工程价款则相应确定为 8000 万元。

反向计算的优点在于能够巧妙利用固定总价合同的整体性约束效力,在特定情形下有效规避正向计算中因工程细节错综复杂而导致的繁琐计价流程,尤其适用于工程后期阶段出现的半拉子工程,此时对于未施工部分的界定相对明确清晰,能够显著提高结算效率。

但这种方法也潜藏着风险,其对未施工部分的估算难度不容小觑。未施工项目往往涉及到诸多难以精确量化的因素,如预期利润的合理估算、潜在风险的考量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对未施工部分造价的潜在影响等。

在市场环境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准确预估未施工部分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时的造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因估算偏差而导致已完工程价款出现较大误差,进而对承包方或发包方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引发双方对鉴定结果的质疑与激烈争议。

三、按比例折算

按比例折算是依据工程的形象进度,按照已完工程占合同约定总工程的比例来确定已完工程价款。其逻辑构建在工程进度与造价投入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的假设基础之上,虽然这种假设在实际工程中并非完全精准,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结算思路。

例如在一个较为简单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合同约定道路全长 8 公里,固定总价为 4000 万元。截至工程停滞时,已完成道路铺设 3 公里,道路的基层处理、部分排水管道铺设等工作也已同步完成相应进度。按照比例折算,已完工程价款即为 4000 万元 ×3 公里÷ 8 公里)= 1500 万元。

这种方法的优势显而易见,简单直观、易于操作,能够迅速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大致的结算参考数值,尤其适用于工程内容相对单一、施工进度较为均衡的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鉴定成本,节省时间消耗,显著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然而,该方法的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它忽略了工程建设中不同阶段成本投入的不均衡特性。

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前期的场地平整、基础施工等阶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相对较高,而后期的一些附属工程、表面装饰工程等成本相对较低。单纯按照形象进度比例计算,极有可能导致已完工程价款的高估或低估,无法准确反映工程的实际投入与真实价值。例如在一些桥梁工程建设中,前期的桥墩基础施工成本高昂,但按照比例折算时可能无法充分体现这部分成本差异,在工程结构复杂、施工工艺多样的情况下,这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综上所述,固定总价合同半拉子工程的三种结算与鉴定计算思路各具优劣,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工程的独特特点、施工资料的完备程度、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纠纷双方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权衡、审慎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或者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交叉验证与适度调整,全力确保结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公正性,从而妥善化解工程纠纷,有力维护建筑市场的稳定秩序与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这也对鉴定机构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操守以及司法裁判者对工程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亟待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提升半拉子工程结算鉴定与纠纷处理的水平与质量,为建筑行业的稳健前行保驾护航。

13508658475 扫描微信